财新传媒
2011年02月26日 09:43

巴别塔的猫

1,

一次坐火车,从科隆到慕尼黑。时刻表上说,本次列车沿莱茵河向南,中途经过罗累莱。那段河湾传说中有个塞壬式的水妖,曾被诗人们反复吟咏,著名的有布伦塔诺和海涅。罗累莱在德国的文化地理中的地位,有点象三峡(当然是没建水坝的那个)之于我们中国。

火车驶出科隆,就再没见过莱茵河的影子,直到法兰克福,才明白上车时没留意听改线通知。同行的汉学家朋友樊克忙说抱歉。听广播是他份内的事。我斗大的德国字认不到一麻袋,...

阅读全文>>
2011年02月21日 16:27

蝶变

那是近20年前的事了。有个朋友编译一本纳博科夫的小说集,因翻译人手短缺,不得已,拉上了我。分配到手的篇目中,有作者写于1930年的短篇《蝴蝶专家》。小说背景是大萧条时期的柏林。当时从没去过德国,只能根据格罗茨的画,再加少许旧照片,想象故事里的气氛。

小说主角是个开杂货店的,粗俗,臃肿,贪杯;总之,一个典型的中欧小市民。不幸之处在于,他还有一个浪漫主义者的内心。做为狂热的蝴蝶收藏者,他对直翅目昆虫学,有着...

阅读全文>>
2011年02月11日 18:58

六条腿更好

有个年轻朋友,因为做模特,经常泡在京城的波希米亚圈子里。她爱讲一些熟人的声色犬马、恩怨情仇,当然还有他们的艺术,言语间不时夹杂一些我这个北京人听不懂的北京话,什么“拧巴”、“得瑟”、“范儿”之类的。原来这座城市里,还有这样一群古怪物种潜行孳生。时尚人物的八卦,因此也就有了《伊索寓言》的韵味。

首先想起蚱蜢和蚂蚁的故事:蚂蚁勤勉劳作,耐心积累,而蚱蜢则终日游荡,不务正业,结果冬天一到,连冻带饿蹬了腿...

阅读全文>>
2011年02月03日 19:52

替古人担忧的写作

1453年,奥斯曼土耳其攻陷拜占庭帝国的最后堡垒君士坦丁堡。随之而来的烧杀淫掠自是难免,做为世界奇迹之一的圣智教堂,也被重新装修成清真寺。那些逃亡的希腊人,带着他们的财产和家眷,纷纷涌入亚德里亚海北岸的威尼斯共和国。这个控制着地中海贸易的城邦(相当于中世纪的纽约吧),到处装点着昔年十字军第四次东征时,从拜占庭洗劫得来的战利品,包括圣马可教堂正门上的四匹青铜骏马。而那批丧失家园的流亡者,再也顾不上清算这...

阅读全文>>
2011年01月25日 15:07

东方独角兽

我读小学的时候,中国文化还在闹革命,谁也不敢自外于大好形势;所以每个学期都有一段时间被送到厂矿农村,投身社会生产实践第一线。我对很多事物的了解,就从那时候开始。

因为劳动表现积极,我得到一份肥差做为奖励,跟另外几个小孩一起,给故宫打扫卫生,也就是得每天早起,在9点钟开门之前,先把养心殿的院子打扫干净。这点工作,不到8点就干完了,于是大家各占一张龙椅,补睡一觉。用来叫醒我们的,自然就是满族皇帝们,还有...

阅读全文>>
2011年01月16日 15:53

汽车的口音

作为一个没成过家的流浪汉,我属于社会主义的天然同盟,很难感同身受地理解私人拥有汽车和住房的必要;同时作为自由派,我还认为个人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容侵犯。结果是,我无可奈何地看著老友们的生活,不断递减为一件(或几件)动产和不动产。

如果说我们这个时代,还有什么意识形态,那就是美国生活方式。对美国意见越大的人,接受美式价值观,也往往越彻底,除了那部篇幅不大的宪法。这就叫同而不和。想想那些坐在8缸越野车里...

阅读全文>>
2011年01月06日 02:38

慕尼黑的救赎

说起慕尼黑,多数人会首先想到足球、啤酒和“宝马”汽车。

两百年前,诗人海涅写到:慕尼黑是一个村庄,座落在艺术和啤酒,这两座山丘之间。他说这话的时候,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概念,邦国林立,各自为政。地处阿尔匹斯山北麓的巴伐利亚王国,是其中较大的一个。它的都城是慕尼黑。当时这座城市人口接近10万,大学享有盛誉,城郊各处,分布着富丽堂皇的宫室、城堡。

慕尼黑是一个保持了浓重乡土气息的都市。这跟它与众不同的城市...

阅读全文>>
2011年01月06日 02:36

跟着乔治·华盛顿逛纽约

一,

几年前一个夏天的早晨,巨型游轮“玛丽女王二号”泊靠在纽约港内。大约10点钟,执勤警员在水面发现一个小型半潜装置,正向他负责警戒的游船靠近。他立刻想到恐怖攻击,并报告上级。纽约警署随即出动橡皮艇和直升机,拦截可疑目标。海岸警卫队也派出人员和特种装备。这次联合行动的战果,是扣留了一艘简陋的微型潜艇。

艇上唯一的乘员没做任何抵抗。经查明,此人是艺术家,外号“公爵赖利”。这场虚惊原来是赖利策划的又一起...

阅读全文>>
2010年12月30日 16:31

要爱国,就会有牺牲

1948年末,经典黑色片《第三个人》在战火洗劫后的维也纳开拍。片中有个段落,场景安排在多瑙河北岸的普拉特游乐场。当时,导演提出在格雷厄姆·格林的剧本中,增加一段道白。饰演黑道人物莱姆的奥森·威尔斯(《公民凯恩》编导)议论道,博尔吉亚家族统治意大利的30年间,不义盛行,人民饱尝战乱、谋杀和恐惧,可他们当中中出现了米开朗基罗和达·芬奇,创造了文艺复兴。相比之下,瑞士人则享受了五百年的民主与和平,可他们除了布...
阅读全文>>
2010年12月28日 16:02

明朝还有哪些事儿

1,

十几年前,我被中国作协招去开青创会。一位中宣部官员莅临讲演,号召与会代表认真学习各种文件、思想。坐在我后排不远处,是一个公务员背景的小说家。台上领导讲演,他在下面给一个文友即时解读。领导说,非常希望和大家广交朋友,但本人愚钝,拙于交际,等等。公务员作家当即翻译,这是要求诸位主动上门,云云。

那位深谙官场文化的老兄,后来成了畅销书作家,但据说也因此提早致仕。从他身上我隐约看到一种传统在复活。中国...

阅读全文>>
1970年01月01日 08:00

少林寺工作日记,之二——黄永(转自《嘉园闲话》)

2010年1月12日,厦门,雨

我们想找一个在少林寺学了功夫又在现实工作中真用得上的人。当然不一定是在少林寺里头学的。但凡在登封及周边学过功夫的人,一旦走出去,问他,都说是在少林寺学的,不管学的是散打、拳击、太极还是跆拳道。真是“天下功夫出少林”啊!少林寺名之烂,也可想而知了。在这一点上,释永信为“少林寺”商标注册、维权也是可以理解的。只可惜悖论在于他自己什么也不会,手下又多是酒肉之徒,真要把权维住了,...

阅读全文>>
1970年01月01日 08:00

绝妙好文:少林寺工作日记——黄永(转贴自《嘉园闲话》) ... ...

2009年8月20日,上海,晴

跟姐和儿子从余姚回上海途中接到Fritz电话。他正好也在上海。难免一聚。不过两年多没见了,还是有点想他。约在虹梅路酒吧街,我到时他果然又在那儿看姑娘呢。互述了一下这两年各自的生活变化,两扎啤酒下肚,气氛越来越亲切了。跟他一起干活儿时恨死他了。但是想想这些年他也确实帮了我不少忙。尤其是我刚从时代周刊辞职,转做自由职业时,第一个大活儿——《国家地理》东北振兴的封面报道——就是他找...

阅读全文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