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拿破仑那位朝秦暮楚的外交大臣塔列郎有句名言:“叛逆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。”秘密,包括国家机密,也是一样。据说美国素有政府内部泄密的传统。官员们出于个人或部门利益,或取悦上峰,不时泄露一些不利于政治对手的内情,以左右舆情、民意,促进立法机构或民间势力采取行动,最终影响政策的制定。

头头们对此自然恨得俩眼发绿。一旦出事,总统通常下令FBI追查源头,但也往往无功而返。而这,意味着鼓励潜在的泄密行为。这样的好处是,任凭再大的人物,做事也得悠着点儿,一旦被人捅了出去,吃不了兜着走。尼克松就在这一点上吃了大亏。恶恶相抗,或许得出善果。现代政治制度的设计,不无这方面的用意。然而再好的制度,也要靠具体的人来运转。于是就有了各种偶然事件。南加州大学的乔弗雷·科万教授的政治剧《绝密》,说的就是这种情况。该剧去年登上外百老汇舞台后,开始美国的国内巡演,颇受《时尚》等媒体好评。最近在中国京广沪三地小范围上演时,观众的反应也相当热情。

上世纪60年代,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,组织过一次美国对越南军事介入的调研,五年后的报告俗称《五角大楼文件》。该报告长达两百余万字,其中包括大量不便示人的内容,包括美国政府如何为介入冲突误导公众和国会。文件证明,做为美国参战借口的“东京湾事件”,纯系子虚乌有。1964年,美国声称北越鱼雷艇攻击了“正在国际水域正常巡逻”的美国驱逐舰编队,由此开始对越南北方实施大规模空袭。

结果这份文件的内容落到了媒体手上。《纽约时报》和《华盛顿邮报》先后对此做出披露。然后是美国政府和新闻界的一场战争。当然,美国毕竟不是俄国,或是什么政治文化更加等而下之的国家,即便开战,双方也只能选在法庭,这样一个以规则和逻辑为武器的战场。这是美国新闻史上的划时代事件,《绝密》一剧对此也有相当多的叙述,故不赘述。这里只说一个人,就是那个泄密事件的主要责任人,丹尼尔·艾尔伯格。

艾尔博客在美国是个有争议的人物。有人视他为促使越战提前结束的英雄,也有人说他是个沽名钓誉之徒。事件发生时,他是著名智库兰德公司的研究员。美国介入东南亚冲突初期,他曾亲赴现场,担任一位陆军将领的参谋人员,获得大量华盛顿那些“沙发武士”们没有的现场观感。此前他还有过在苏伊士运河战场参战的经历。他确信美国不能赢得战争,于是屡次上书有关部门,建议美国撤军,但每次的报告都被束之高阁。

随着冲突升级,还有他本人绝望情绪的增长,他开始和同事一起,下班后复印五角大楼文件。其间他并未放弃努力,包括向当时的外交委员会主席,参议员富布莱特建言撤军。然而后者拒绝使用它的报告,除非他通过正式的官方途径递呈文件。最后,向报界披露内情成了唯一的选择。为此他面临多项重罪指控,包括盗窃、间谍、泄密等,一旦罪名成立,他将被判超过一百年监禁。

最后救了艾尔伯格的,是政府自己愚蠢的错误。先是审理该案的法官伯尔尼收到任命他为联邦调查局长的提议。这是明显的干预司法公正。接着伯尔尼法官得知俗称“管道工”的白宫特别调查组(也是后来“水门事件”的主角),为获得不利于艾尔伯格的资料,曾经侵入他的医生的办公室。法官宣布诉讼无效。

五年前,艾尔伯格接受Harper’s杂志专访时,讲到一件往事。那是在他的官司了结后不久,参议院韦恩·莫斯和他他过一次话。1964年,参院为东京湾事件表决时,投票反对美国介入越战的议员仅有两位,莫斯是其中之一。这位议员告诉他,当时他的同事们大多相信了约翰逊总统和防长麦克纳马拉的谎言——1)越南人无故攻击了美国舰队;2)未经请示国会,政府绝不扩大或升级东南亚冲突。故而,如果艾尔伯格把他掌握的五角大楼文件及时交给参议院外交委员会,武力解决东京湾事件的提案,根本不会在国会获得通过。也就是说,艾尔伯格错失了一个历史性的机会,否则数万美军和和上百万越南人的生命,将不会被无谓牺牲。

作为一个为公众利益牺牲个人前途,同时可能终身服刑的人,这样的责难已经不仅是严厉。但这也是一种事实。

《邮报》因五角大楼文件惹上官非,但在初审中处于有利地位,出了政府方面的无能,一个不能不提的因素,就是负责审理的格塞尔法官曾经做为记者供职于该报。成为执业律师后,又多次代理其法律事务。这也是一种偶然。

以上内容,是对公开材料的简单化转述,遗误之处,欢迎订正补充。

《绝密》是一部相当“文以载道”的作品。在今天我们这个普遍标榜价值虚无的文化圈,这可能算不上什么恭维话。但戏剧性之所以成立,正在于冲突的存在,而冲突则是不同向度人物行动的交汇。行动不是行为;驱使人物行动的,既有外在的情境,更有内在的动机。而动机则必然涉及到人物所秉持的价值观念。抽取掉这个东西,整个事情也就只是随即发生;它不再有任何价值。我们老说要把故事讲好,可那样的故事,动物世界里的赵忠祥,就能讲得明明白白。问题或许在于,讲故事的人别把自己那点儿单一而且庸俗的价值观,强加给每一个人物。文明世界从来没有那样简单。

该剧在北大百年讲堂演出时,有两个值得一提的细节。先是剧中的《邮报》助理执行主编把装着五角大楼文件的纸箱搬上舞台时,我仔细一看,道具用的是中国邮政的包装箱。再就是演出结束后,扩音器里传出美方人员不太纯正的汉语——由于北大校方不希望节外生枝,原定的讨论会宣布取消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李大卫

李大卫

52篇文章 5年前更新

1963年生人,在非主流成长环境中,养成顽劣习气。1985年肄业于北京师院,曾任教师、酒店看门人等,后沦为文字民工。1987年参加美国新闻总署Creative Wriers Program。现在北京、纽约两地居住,并在《财新周刊》撰写文化评论。近年其它作品有长篇小说《爱情、革命和猫》(Knaus出版社,2009)等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