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11月17日下午,中美文化艺术论坛共举行了两场讨论。首先是中国问题专家夏伟(Orville Schell)主持的《在两个世界中成长》,主讲人为大提琴家马友友及小说家谭恩美。二人均为华裔,并在美国文化界享有盛名。

他们的讲演,主要围绕移他们各自在移民家庭中的成长经历。而在他们背后,都有至少一位“虎妈”式的中国家长。谭恩美讲到她母亲告诫她不能去吻男孩子,否则会出事。她靠强制防止女儿陷入危险,希望女儿好好念书,弹钢琴,变成马友友那样的音乐家,结果迎来的却是她的叛逆期,吸毒,还进过监狱。后来她们移民去了瑞士。在一个全白人环境中,她找不到男孩约会,害怕是因为觉得自己长得丑,于是问母亲如果在回中国,那边人会不会把她看作美女。母亲说她也就能算长得一般。

这种叛逆经历,或许影响了她的写作生涯。但母亲的影响却有着更加潜在,然而重要的影响,首先是对于细节的观察力,比如从一些细枝末节,看出一个人的品行。她有过一个男朋友,吸毒,行为不端,被母亲一眼看穿。

出生于巴黎马友友和谭恩美相反。他的家庭是从欧洲搬到美国。从巴黎到纽约,一切全变。到处是摩天楼,奶酪的形状也不一样。他经历的叛逆期是希望逃避,一种想象中的逃避。早年他梦想去巴西。南非也好。后来他们都选择了异族配偶。谭恩美说,她无法和华裔男生约会,因为他们太像兄弟,感觉像乱伦。马友友解释说,这是因为华裔是一个太小的少数族群。我不知道这是否更多是一种对于自己身份的逃避。

本次讨论开始时,有个预先安排的小插曲。街舞明星查尔斯·莱利介绍了他和马友友的结识,以及对他的影响,然后失重般的施展了一下身手。

中国听众或许会对后面的单元更感兴趣。主讲人是几位名声显赫的电影人。生于南非的电视片制作人大卫·范宁,谈到他年青时如何拍摄索维托的反种族隔离运动,得到一段历史的真实影像记录。然而,他的影片确实经过剪辑的,而这又是一个认为控制的过程,从而又会引导出何为真相的问题。

他们接着谈到中国导演陆川的《可可西里》,因为这又是一部基于真实故事的作品。陆川没有讨论哲学化的问题,只是介绍了他的拍摄过程。做为一个北京人,如何到藏区采集素材,从中寻找让他感动的东西。顺便提一句,今天的整个活动中,大导演乔尔·科恩的对陆川的作品恭维备至,包括他颇受争议的《南京,南京》。科恩谈到了他多年前的《冰风暴》。这部基于真实故事的影片,同样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。

主讲人中的中国电影人,似乎要更多面对电影作为一个产业的问题。比如按照效率原则组织影片生产。而对于他们的美国同行,他们面临的问题更多是制片门槛降低导致的权力分散。这毕竟是一个人都能用爱风手机,拍摄一些短片,叙述自己故事的时代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李大卫

李大卫

52篇文章 5年前更新

1963年生人,在非主流成长环境中,养成顽劣习气。1985年肄业于北京师院,曾任教师、酒店看门人等,后沦为文字民工。1987年参加美国新闻总署Creative Wriers Program。现在北京、纽约两地居住,并在《财新周刊》撰写文化评论。近年其它作品有长篇小说《爱情、革命和猫》(Knaus出版社,2009)等。

文章